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

台史館週邊

整整三週沒騎車了。

雖然剛上車時會感到一點小小陌生,
但上路後,反倒是新鮮的感受
促使我去尋找新的路徑。

我決定再次到安南區長和路上的
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。

剛買車時去過一次,
覺得長和路上有一大段很不平坦,
騎起來非常不舒服。

但是,很奇怪的是,
這次騎,怎麼就不那麼介意了呢?
而且還覺得那個不平的路段
其實只有一小點距離,
根本不是上回經驗中的不舒服。

可見很多所謂的「事實」
只是加了個人主觀情緒的經驗而已。


我本來想要直接騎入台史館的。
但過橋後的右手邊卻看到了這樣一段綠道。

於是決定騎環館路,
環館看看有什麼新鮮事物。



這裡叫「台南山海圳綠道」。
回家查網路,原來這段綠道在八月二十日完工,
所以是剛出爐的!


(相關新聞:1 2 )


綠道上的路標牌,其中一個寫著「烏桕綠廊」。
烏桕是一種葉子會隨季節變色的樹!

我在網路上找到了它在台中中港路的樣子,真美啊:

期待「烏桕綠廊」也變得那麼美。

地上的自行車道圖示斑剝得很有fu,
但這裡其實還是很新的自行車路段。


早期台史館剛建的時候,
這裡說得上是荒煙蔓草,
讓搞不清這裡為什麼會蓋一棟台史館。

但是,台史館啟用後,透天洋房與豪宅林立,
早知道當初就該買這裡的房子來增值!
(開玩笑的,有這麼多錢來置產就好了...)

太子建設的警衛說,
五年前路邊透天700萬,
現在1000多萬!

從停車場方向騎入台史館,
會看到這個金屬鏤雕大球公共藝術。

(公共藝術該宥個名字!但我沒有詳細查證,
希望某天會知道...)


逆光來看,陽光穿透,
現場看還挺不錯的!


台史館的草皮可說都長好了,
但樹木還很瘦弱...等它成林還需要一段時日。


要為台史館取景,還真不容易。









台史館建築,除了前面這片太陽能板的角度好看之外,
其他的角度實在很難取景。

官方網站是這樣寫的:

本館建築以「渡海」、「鯤身」、「雲牆」、「融合」
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,
館前的水池象徵先民橫渡黑水溝來臺的渡海意象,
廣場上的雲天廣場水舞臺代表的是鯤鯓,
比喻先民穿越海峽時在海上遠觀臺灣西南岸沙洲,
好像看見鯨魚隆起的背一樣,
點出先民倏見臺灣島的驚喜。
映射著光影的太陽能光電雲牆,
則代表著渡海時眼前豁然開朗、
充滿希望的雲天壯闊景象。


廣場上新設立了一件公共藝術,
讓我聯想到像蘭嶼飛魚的舢舨舟。

作品上有金屬齒輪鍊條(?),
我猜想這件公共藝術是機動的,船槳可在空中划行。


回程時,我繼續騎在「台南山海圳綠道」上,
希望能對這一段路有些許探索。

網路新聞是這樣寫的:

「山海圳綠道是全台獨一無二的自行車道,
沿著嘉南大圳旁,從嘉南大圳出海口,
經台江國家公園到烏山頭水庫,
全長近40公里,流域面積約225公頃,
富含歷史、文化、水域、生態等多元特色,
提供市民騎自行車、散步休閒的好去處。」

雖說台史館旁的綠道已完工,但要真正一路貫穿,
做到「從台江國家公園到烏山頭水庫,
全長近40公里的中央公園綠廊道」這樣的意象,
我想還有一段距離。

路段和路段之間有些並沒有接起來,
而且有些路段車流量很多,騎起來無法放鬆,
例如「安通路」便是。

不過,我還是很期待貫穿後的樣子,
並實際騎它一趟!


又看到一個路標:「九份子低碳生活示範區」,
那是什麼呢?留待下次探索吧~

***

結語:

騎單車也騎了近七個月了。
這段騎路雖然只騎了20公里,
但也讓停滯了三週的單車旅程紀錄器
又有了一點進展,
突破總騎程1400公里。

不過,這次最重要的意義是,
又回到探索的心,獨享豐盛的孤獨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